为推进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引领师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命,6月16日上午,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屈健以《推进文化自信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题,为建筑环境艺术系和美术史论系的师生党员讲授专题党课。

屈健首先强调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要求广大党员同志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的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


随后,屈健从“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三个方面展开主题讲述。
一、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屈健从“世情:文化多样性与国际话语权”、“国情: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情:价值多元与意识形态斗争”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指出在国际上,我们已基本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需进一步强大起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在国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当前面临的国情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内,社会多样化发展使人们思想多元化、复杂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必然增加党内统一思想的难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
二、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屈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所要高扬的文化自信,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关乎道路、理论、制度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
屈健强调,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衰。中华文化扎实之根脉、醇厚之积淀,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了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支撑。
三、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屈健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我们要修炼好“内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国民素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协同并进。另一方面,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密切跟踪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屈健强调,新时代青年要做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守护者与人类文明的探索者。新时代青年要准确定位能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做什么”,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用中华优秀文化滋养自身、完善自身,运用优势与特长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坚守传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青年要充分把握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要求,自觉把传统与当代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当好一名中华文明的践行者、宣传员。新时代青年要充分利用弘扬中华文明的活动载体,充分发挥青年人在文艺创作、网络传播方面的优势,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

最后,屈健勉励青年师生:未来和希望寄予你们!要以更加自信勇毅的姿态,在属于自己的青春华年和奋斗征途中,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中华文明母体的“一分子”和“一份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征程中谱写绚烂的青春华章!
学习心得
党员教师 李亚琦
聆听了屈院的党课,久久不能忘怀。做为一名青年教师党员,要认真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盯团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团学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和学院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党员 李诗暄
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我们每个党员和学生而言,是重要使命。我们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创新发展。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和艺术创作提升自身水平。只有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才能为中国梦贡献力量,让人民感受到实际成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